|
坐落在张家界市区,寺庙建于明永乐十一年(公元1413年),属佛门五宗之临济宗,原管辖本境80余座佛寺,200余僧侣,常住僧侣达50多人。
1919-1943年,曾先后六次在普光禅寺举行龙华大会,湘、鄂、川、黔数省近千名教徒在普光禅寺摩顶受戒,故有江南名刹之誉。相传500多年前,这一带森林繁茂,古木参天,小地名叫白羊山。早在宋代,道家便在此建高贞观,但规模很小,不成气候。到了明代永乐年间的一天,驻永定卫指挥使雍简在这山坡上看见一群白羊,便骑马追赶,不料白羊一下钻入土中,他感到十分奇怪,便命人挖掘,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银子。他把这件事奏明当时的永乐皇帝,皇帝大悦,敕命就地取材建寺,并赐名普光禅寺。所以普光禅寺寺院大门上方的匾额写着“白羊古刹”,后来,一些人借此风水宝地,先后在普光禅寺一带建起了嵩梁书院、城隍庙和文庙等古建筑,统称为白羊古刹。
普光禅寺整个建筑采用传统斗拱和藻井结构,设计精巧、宏伟壮观,由大山门、二山门、钟鼓楼、大雄宝殿、罗汉殿、观音殿、玉皇阁、高贞观、武庙、牌坊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,具有宋、元、明、清各朝的建筑风格和特点,同时融佛教文化、道教文化、儒家文化于一体,普光禅寺是我国古代人民超凡智慧的结晶,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。
普光禅寺整个建筑风格形成比北京故宫建筑建立早了60多年,是中国古代明清建筑的博物观
普光禅寺整个普光寺形成了集寺、观、祠、坊、阁为一体和格局,这在国内实不多见。有人参观普光寺后即兴题写了一幅对联:“寺、观、阁、祠、坊一体,儒、释、道、文、武合流”。这十四个字是对 普光禅寺个性特点的最好总结。